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寧波網 > 甬生 > 城市記憶 > 名家脈絡
        102歲院士貝時璋
        http://m.gbxysfq.cn  中國寧波網   2015年03月30日 20:44

          隨著蘇步青院士、陳省身院士先后作古,今年102歲的貝時璋院士是大陸唯一健在的、1948年遴選的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也是最年長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這位百歲院士依然精神矍鑠、思維敏捷、身體健康,而且仍在繼續(xù)工作。在歲末年初,貝時璋院士的學生兼助手、科普作家王谷巖先生應本報之約特別采寫了這篇文章。

          102歲,每天還在工作

          還在思考科學問題

          大約從一年前開始,每逢星期三的上午,我總要在10點鐘準時來到貝時璋先生的家。貝先生是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我是先生與院、所間的聯(lián)系人。貝先生還是我們細胞重建研究組組長,我是先生的助手。每周的這一天是先生和我討論工作的日子。一生中,少享受,多奉獻,工作是先生最大的快樂。貝先生今年102歲,精神矍鑠、思維敏捷,工作依然是他每天最快樂的事情。每到討論工作的這一天,先生總是提前到客廳就坐。我一到,隨著我的問候聲,先生也總要起身和我握手,熱情而和藹地說:“王谷巖同志,你好!”而每當工作結束之后我離開時,先生又總是起身和我握手,并總要送我到門口,和我道別:“王谷巖同志,再見!”我是先生的學生,又是他的助手,可多年來先生一直是這樣稱呼我,一直是這樣的和藹、客氣。不僅是對我,對于任何人,不論是領導、同事、朋友,也不論是學生、下屬、小輩,或是來拜訪他的少年兒童,先生都無一例外地這樣問候、這樣道別。

          貝先生目前在做的工作主要有兩件。一件是繼續(xù)對他建立的“細胞重建學說”及其與之相關的重要生命科學課題,進行深入的理論探索與研究;先生說,他要把進行這項工作的思路和探索研究得到的認識作為“備忘錄”,交給研究所和國家,希望對一些科學問題的探討與發(fā)展有些用處。另一件,是回顧和總結他從事科研和教學80年的心得體會與經驗,以及他創(chuàng)建并長期領導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建所思想與實踐,貝先生把這件工作稱作“回憶錄”,同樣也要交給研究所和國家。

          102歲的老人依然如此工作不倦,這對于常人來說也許是難以想象的,而貝時璋先生究竟有哪些長壽秘訣呢?

          長壽的秘訣在哪里?

          貝時璋先生92歲之前,每天都堅持去實驗室上班。1995年,貝師母程亦明女士91歲,是年8月29日與世長辭。從1996年起,貝先生不再去實驗室了,改在家里工作,算是開始了老年生活。

          貝先生的老年生活,做到了工作生活有規(guī)律、飲食起居有條理,就自己的能力所及盡量減少別人的負擔,一些事情親自動手,盡量自理。

          在家里,貝先生每天工作3小時左右,日常主要是閱讀書刊,做筆記、寫短文、指導研究組的工作,還有2003年完成的主編《細胞重建》第二集工作,以及現(xiàn)在的“備忘錄”、“回憶錄”等工作。

          來貝先生家的客人也不少,有各級領導,有親戚朋友,有學生同事,甚至外賓。所以他并不感到孤獨和寂寞,他的老年生活是愉快和幸福的。

          每晚看過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lián)播和天氣預報,洗漱之后,先生八點鐘就上床睡覺。以前起得很早,冬季五點半,夏季五點。這兩年起得晚些,現(xiàn)在是八點鐘起床。一夜有睡有醒,睡覺質量還可以,醒時就想想科學問題。每天起床后,先整理自己的臥室兼工作室,收拾床,抹桌椅板凳,然后倒尿盆。

          吃的方面,貝先生除一日三餐,基本上不吃零食。除水果外,不吃生冷食物,飯菜全吃熱的。先生的原則是早上吃得飽,中午吃得好,晚上吃得少;不挑食,葷素搭配,講究營養(yǎng)和熱量,注意衛(wèi)生。

          1921年,在德國留學時,學生中盛行吸煙,貝先生也學會了吸煙。煙一直吸了60年,到80年代初,說戒煙,便從此再不抽煙。

          貝先生常年堅持洗自己的內衣褲、襪子、手帕和抹布。每天用溫水洗三次臉,夏天全身用熱水洗一次,冬天分上、下身各擦一次。

          前幾年,貝先生每天要在室內、走廊和陽臺走上3000步,以模擬從家里到實驗室的路程所走的步數(shù)。自己還編了一套操,按摩手腳、頭部,活動身體各個關節(jié),每天操練兩次。這兩年,走得慢、步距也小,走的步數(shù)少了些。進入這個冬天,則每天早晨在臥室走10分鐘,坐在床上練10分鐘,白天再到走廊、客廳走一走。102歲了,走路不用人攙扶,與人握手時總是那么有勁,應該說是得益于他常年的這一系列鍛煉活動

          直到現(xiàn)在,貝先生的味覺、嗅覺和觸覺功能還很好。只是從1999年96歲開始,聽覺變化嚴重,視覺變化也很大。與人交談雖借助于助聽器也聽得不太清楚了,用筆談時字跡要黑白分明,用鉛筆或鋼筆寫的則看不清楚,要用粗筆寫才可以,F(xiàn)在,筆談時則要借助放大鏡了。熟人和家人可用手在先生手心上寫字,他利用觸覺可以與之進行交談。先生講話時還要戴助聽器,目的是聽自己的聲音,可使談話比較系統(tǒng)、連貫。2003年編纂論文集時,沒有講稿,先生也能思路清晰地做一至一個半小時的學術報告。如不戴助聽器,聽不到自己的講話,那樣條理會亂。先生現(xiàn)在常說,“我這樣的年歲,腦功能好,記憶力(信息儲存)和思維活動(信息加工)都好,只是信息輸入功能(聽覺和視覺)差一些,這種健康狀況已經是很好了!

          1926年,貝先生在實驗室吹制玻璃器皿時,一塊玻璃碎片扎進了他的左前臂,以后就在皮下長出一個小瘤子。先生胳膊上的瘤子,70多年間雖然逐漸長到小雞蛋那么大,但沒有任何不好的感覺。直到2004年8月間,瘤子突然往外流出血水。大夫的意見是應該手術切除。貝先生則堅持保守治療。因為他怕萬一手術時斷了神經,就不能工作了。也怕年紀大了,刀口較難愈合,影響他去工作。最后,還是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黨委書記楊星科研究員的勸說和安排下,作為黨員服從組織,住進北大醫(yī)院做了手術。雖然不是什么大手術,畢竟是百歲老人,醫(yī)院十分謹慎,術前做了全面的身體檢查。檢查結果是一切指標無一異常,各個臟器功能完全正常。手術也十分順利。原來預期對于這么高齡的老人可能需3周時間才能拆線,結果兩周就拆了線,之后刀口恢復得也相當好。真乃是一位再健康不過的百歲壽星!

          貝先生一生沒有生過大病,98歲之前沒有住過醫(yī)院,平常極少吃藥。連此次手術一共才住過三次醫(yī)院,另外兩次是得的肺炎。貝先生從不吃補藥和營養(yǎng)品。只是每天堅持吃4片復合維生素B、6片維生素C。有時吃安定片,使睡眠好些。最使他不舒服的是經常便秘,原因可能是坐得多、天氣干燥、水喝得不夠,這樣他一周要用兩三次通便藥。

          貝先生之所以每天堅持吃復合維生素B和維生素C,是認為根據(jù)他的細胞重建理論,維持好細胞解體和細胞重建的平衡,是對抗腫瘤和心血管疾病以及維持和提高腦功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細胞解體和細胞重建的平衡,是靠機體氧化、還原系統(tǒng)作用的平衡來維持。吃一定量的復合維生素B和維生素C,就可以維持氧化、還原系統(tǒng)作用的平衡,從而可以對抗腫瘤和心血管疾病以及維持和提高腦功能,保持健康。

          平靜的心與堅定的意志

          有健康教育方面的專家說,一個人的身體健康一定與他的道德情操相關。貝時璋先生的一生,心平氣和,與世無爭,意志堅定,不畏困難。這些性格是在他幼年和青少年時期形成的。

          先生從小不好動,能很久很久坐著不動。他的阿姆(母親)除每天的家務勞動外,還要做些結魚網之類的“小生活”,以貼補家用,他的姐姐也幫她做。每當她們將結好的網送出去賣時,5歲的他就擔當看家的任務。他坐在門口,不讓狗進來,等她們回來。他總是一動也不動地坐著。他不喜歡跑跑跳跳,只愛玩沙包和香棒(香燒完剩下的竹棍)一類坐著玩的游戲。貝先生說,長時間看書、寫字、伏案工作,他能坐得穩(wěn),就是小時候養(yǎng)成的習慣。

          他久坐不動,又與人少交往,有的長輩就批評他“多見樹木少見人,不懂世故沒出息”。我想,當貝先生后來為他的族人們增了光的時候,這位長輩肯定收回了這番話。

          貝先生雖然沉默寡言,卻勤于思考。他3歲時第一次走出院子大門,在祠堂門口看到兩只很大的石獅子,他將手伸到獅子嘴里去推里面的石球,怎么也推不動,還是一位長輩幫他推動了石球。他非常好奇,為什么這球既不會被獅子咽進肚里,又不會從嘴里掉出來?從小到大,不論遇到什么事情,總要問個為什么。

          8歲時,貝先生在家鄉(xiāng)的“進修學堂”上了學。阿姆為了擺脫“目不識丁”的痛苦,對他上學寄予很大希望。特意租了一套上學禮服,有紅纓帽、天青緞外套和黑緞小靴。第一天上學,先拜孔夫子,接著開筆老師教“天地日月,山水土木”,用墨筆描紅字本。當時他很高興,日?匆姷臇|西都可以用字寫下來,這多好!兩年后,轉學到另一個較大鎮(zhèn)子的“寶善學堂”。國文課學了《古文觀止》的多篇文章。讀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一文,開頭的“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給他印象很深,覺得有道理,使他對天地萬物人生,生出了不少幻想。喜歡靜靜地坐著、又沉默寡言的他,讀書時思想十分活躍。

          12歲時,阿爸帶他到漢口,進了德國人辦的一所中學“德華學校”。除國文、史地和一年級的德文由中國老師講授外,其他課程都是德國老師擔任的,一般讀了一二年就能看德文書了。學校還備有介紹天文、物理、化學、礦物、植物、動物以及人體等的《理科讀本》,供學生借閱。雖然都很淺,但知識面廣,且有系統(tǒng)。他很愛讀這些書。1918年秋,15歲的貝先生在漢口華景街舊書攤上買到一本菲舍爾著的《蛋白體》,讀得很有興趣,初步懂得了蛋白體對生命是很重要的,也使他對與生命有關的科目發(fā)生了興趣。因而,在1919年春,貝時璋先生投考了上海同濟醫(yī)工專門學校(同濟大學前身),先在德文科,后升入醫(yī)預科。

          1921年秋,同濟醫(yī)預科畢業(yè),貝時璋先生赴德國留學。德國福萊堡大學承認同濟醫(yī)工專門學校醫(yī)預科的學歷,可以立即轉入醫(yī)科。而他卻改了“行”,棄醫(yī)從理,先后在福萊堡、慕尼黑和土濱根三所大學學習自然科學,并以動物學為主系。在上述三校,他不但學習了生物學的課程,還學了物理學、化學、地質學、古生物學等,又自學一些數(shù)學,并尋找一切機會參加實驗或野外實習。

          1924年初,土濱根大學動物系的導師給貝先生提出了博士論文題目:《兩種寄生線蟲的細胞常數(shù)》。經過深入思考,他提出寄生的線蟲不適合做實驗,因為不能培養(yǎng),且蟲體太大,細胞數(shù)目太多,又不透明,做實驗很困難;而自由生活的、長在醋里的線蟲——醋蟲作實驗材料,可用稀釋的醋培養(yǎng),個體小,細胞數(shù)目少,又透明,便于觀察,有利于做實驗。導師同意了他的意見。這樣,他就順利地對醋蟲的生活周期、各個發(fā)育階段的變化、細胞常數(shù)、再生等進行了實驗研究。于1927年、1928年發(fā)表兩篇論文,其中一篇《醋蟲生活周期各階段及其受實驗形態(tài)的影響》是他的博士論文。

          1921到1929年,學習六年半,工作一年半,貝時璋先生在德國一共呆了8年。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他學會了方法和技術,掌握了學術思想,積累了研究工作的經驗,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的作風:學習刻苦、謙虛謹慎,這是他原來的本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德國的傳統(tǒng),有些與中國的傳統(tǒng)一致,如治學嚴謹,工作細心;有些是德國人聞名世界的特色,如條理清楚,秩序井然,以及多做少說,這些對他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注重秩序,什么事情都細致周密,有條不紊。他不輕易發(fā)表論文。工作做完了,論文寫出初稿了,他總是那么放著,不急著拿出去,總在反復推敲,或者補充實驗。他的論文也總是寫得盡可能的短。

          貝先生1929年秋回國,1930年8月應聘為浙江大學副教授,擔任系主任,籌建生物系,到1950年他正式調往上海任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所長,在浙江大學20年。他對學校感情很深,他和竺可楨校長,和同事,和學生,同甘共苦,互相都有很深的感情。后來,他離開了浙江大學,但學校、同事和學生卻一直留在他的心里。

          1954年1月,中國科學院建立學術秘書處,作為院務會議在學術領導方面的助手,貝時璋先生被調往北京任學術秘書處學術秘書。他本不想離開上海的實驗室,不想擔任學術秘書的工作。華東辦事處副主任李亞農和他談了很久,說這是組織的決定。他愿意做研究工作,認為做研究工作可以最好地發(fā)揮自己的作用,黨卻認為他兼著做些學術組織工作可以做出更大的貢獻。既然是組織上的決定,盡管思想不通,他服從了。在籌建學部時,即將兼任生物學地學部主任的竺可楨副院長征求他的意見,要他擔任生物學地學部副主任,他竭力推辭。他說學部副主任的擔子太重,挑不起來。幾天以后,黨組書記、副院長張稼夫又找他,還是希望他擔任副主任,他還是沒有同意。在研究工作上,他有魄力,不把困難放在眼里,對于領導工作,他自知缺乏這方面的能力,害怕自己給黨和人民的科學事業(yè)帶來損失。

          2004年,在貝先生家工作了幾十年的保姆李媽已到古稀之年。8月間,貝先生特意請來李媽的兒子接李媽回安徽老家養(yǎng)老。貝先生深情地對李媽說:“你在我家?guī)资,我們相處很好,就和一家人一樣。你對我們幫助很大,我很是感謝。你要回家了,我們應該表示一點心意,給你拿上3萬塊錢,作你的養(yǎng)老錢。再拿上2000元作為你們母子兩個的路費。你兒子專程來接你回家養(yǎng)老,是他的孝心,是你的福氣,希望你過一個幸福的晚年!敝笥謬诟览顙尩膬鹤樱骸澳銇斫幽銒寢,我們也就放心了。你是一個孝順兒子,我相信回家后,你媽媽會得到你很好的照顧,使她健康長壽!边@場面,讓李媽母子和在場的人都十分感動。社區(qū)的一位領導流著淚叮囑李媽的兒子:“貝老節(jié)衣縮食拿出3萬塊錢,數(shù)目不小,你一定要保證讓你媽媽安度晚年,錢要用在該用的地方。”

          在浙江大學時,貝先生給畢業(yè)生的題詞,用得最多的是“學問試看勝于我者,境遇要比不如我者”和“業(yè)精于勤,行成于思”。這也正是他自己的座右銘。

          為中關村“院士手印墻”題詞時,貝先生寫下了“求實、求是、求真”,這是他在科學研究道路上追求真理和勇于開拓的寫照。

          相關鏈接:貝時璋院士1903年10月10日生,是一位杰出的生物學家和教育家、我國生物物理學奠基人和開拓者、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創(chuàng)建者和名譽所長。德國土濱根大學先后4次授予他博士學位,中國國家天文臺將36015號小行星命名為“貝時璋星”。

        稿源:  編輯: 祝欣祎
        黄片免费在线999,久久国产精品福利二区三区,国产在线911福利免费,无码AV动漫精品一区二区